English

探寻《老子》之谜

1999-10-22 来源:光明日报 李中华 我有话说

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十七辑,作为“郭店楚简”研究的专号,不但集中了一批中外学有造诣的专家为该刊撰文,而且比较集中地研究和探讨了最新公布的关于道家及《老子》的出土文献资料,为学术界研究新发现、新学问开了一个新局面。

郭店一号墓发掘于1993年10月。整理后的竹简可分为道家著作和儒家著作两部分。其中,道家著作两种,即《老子》写本三组和《太一生水》一篇。

据考古学家推定,该墓的入葬年代当为战国中期,约公元前300年上下。如果这个推断成立,该次出土的儒道两家材料,已经出现在战国中期。而且这个时候,这些文献肯定已经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。以现代学术文化发展流布的情况看,一部著作或一种观点、一种学说,较普遍的为社会所接受、认同,或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,并把它精选为时人的教材,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它也至少需要几年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。如果说,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和住处手段的条件下,它的流布和影响,尚需时日;那么,两千多年前,一部著作或一种学说观点的形成、传播并造成影响,其速度及所需时间,就可想而知了。也就是说,郭店楚墓中的竹简文献,抄写在公元前300年,而它的形成和流布则要更早。至于早到什么时候,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。如果让我作一个主观的推测,我想,它不会晚于战国初期。

仅就《老子》一书的形成时间说,从宋代以来便产生不同看法。进入本世纪20年代,甚至一直到长沙马王堆帛书《老子》的出土,争论还一直存在。梁启超、郭沫若、罗恨泽、顾颉刚、钱穆、高亨、张西堂、刘节、冯友兰、张岱年、杨荣国等国学大师级的人物,都认为《老子》晚出,有的甚至把《老子》一书的形成时间,推迟到汉初,辩论尤为激烈。

然而,最有力的辩论,莫过于地下文物的发现。帛书《老子》的出土,推翻了《老子》成书于汉初说和战国后期说,“晚出论”只好退守到战国中期。不过20年,郭店竹简《老子》的出土,又推翻了“晚出论”《老子》成收于战国中期说。这样,《老子》的成书年代直逼战国初期,司马迁《史记》所记载的《老子》成书于春秋末期的说法也几成真理。

以上仅举《老子》成书时间为例,说明郭店楚墓出土文献的意义。实际上,在以往的道家及老子或《老子》的研究中,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。《道家文化研究》第十七辑《郭店楚简》专号,汇集了国内外一批深具学术眼光的道家及《老子》问题专家,就郭店楚简中的道家文献,结合以往道家及《老子》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做了初步研究,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《老子》与早期道家的关系、《老子》文本和原本之间的关系、战国中前期道家与儒家的关系、道家思想在先秦学术史中的地位以及《老子》原文的训诂考据等问题,开辟了道路。该刊还收录了李零先生精心制作的《郭店楚简校读记》。这是自郭店楚简公布以来,第一部完整、系统的校读记。其优点是直接用通用字转写古体字、异体字和通假字,并对一些字、词及分章分组作了释文和校读。对阅读原书颇有裨益。

(李中华: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